在监管严格规范“固收+”定义后,首批标准化“固收+”基金近日正式获批。


券商中国记者从业内独家获悉,8月中下旬以来,博时、博道、交银施罗德、广发、富国、华商等多家公司均新获批了“固收+”基金,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基金均严格按照此前的监管规定,为权益资产(股票+可转债+可交债)比例10-30%的持有期偏债混合型基金,这将是监管规范后首批标准化“固收+”基金。

 

与此同时,这也是时隔半年后再次有偏债混合型基金获批。据Wind数据统计,自2月7日以来,全行业再未有过偏债混合型基金获批,直到这一批产品获批,“固收+”基金即将进入标准化发展时代。

 

首批标准化“固收+”基金获批

 

鱼龙混杂“固收+”基金终于迎来了标准化产品。

 

券商中国记者从业内独家了解到,8月中下旬以来,博时、博道、交银施罗德、广发、富国、华商等多家公司陆续新获批了“固收+”基金,这也是时隔半年后,监管重新放开对偏债混合基金的审批。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批基金均严格遵守了监管对“固收+”的重新定义,不仅权益资产(股票+可转债+可交债)比例严格限制在10%-30%,且均设有持有期,是监管规范后首批标准化“固收+”基金。

 

“我们其实4月份就上报了产品,期间监管开始对固收+进行规范,我们也收到了多次反馈意见,比如修改权益仓位到10%-30%,增加持有期设置等,而且有讨论过是否要在基金合同注明固收+等,多次修改后,直到上周才拿到批文。”有基金公司人士向券商中国记者表示。

 

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市场对“固收+”没有统一的定义,基金公司多将二级债基、偏债混合型等多种基金类型列入“固收+”范畴,其中,偏债混合基金的股票持仓上限从0%到65%不等,且部分基金会有较高的转债仓位。

 

而此次获批的新产品主要有三大特点:

 

一是10%的权益资产下限,即体现在“固收+”“+”的部分;

二是30%的权益资产上限,且将可转债、可交债、股票等资产类别均纳入权益仓位;

三是持有期设置,多在半年到一年不等,引导投资者长期投资。

 

基金公司也普遍对这批重新定义后的“固收+”基金十分重视,有公司已经计划迅速开始发行。

 

例如,据博道基金介绍,其此次获批的博道和瑞多元稳健6个月持有期混合将于9月中旬发行,基金经理拟由公司固定收益投资总监陈连权担任。陈连权是市场上少有的投资年限超过10年的公募债券基金经理,2010年开始就在交银天添利组合上实践过“固收+”的策略,是全市场最早实践固收+策略的基金经理之一。

 

但也有基金公司表示较为谨慎,其表示目前市场对“固收+”的负面争议较大,公司计划再观望一段时间,然后再安排发行时机。

 

监管多次对“固收+”进行规范

 

今年以来,“固收+”产品面临的监管风向日趋严格。

 

例如,7、8月份,“固收+”产品迎来了监管部门的窗口指导,严格规定基金组合权益投资比例上限超过30%的基金将不能以“固收+”名义宣传。

 

“基金二季报发完后,监管部门就在七月底进行窗口指导了,对固收+基金作出了明确要求。”深圳地区一家超大型公募基金市场部人士向券商中国记者证实,未来基金公司对一些偏债基金产品宣传、业绩宣传就不能以笼统的“固收+”基金的名义,尤其是在“固收+”产品的申报上。

 

多位基金公司人士认为,“固收+”产品的权益投资比例规范主要是为了界定产品的风险收益标准,有利于提高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度,符合稳健型产品特征,至于对“固收+”的业务发展和产品规模,则影响不大。

 

近日,基金业协会再次对于管理“固收+”产品的基金经理任职经验提出了新要求。据悉,近期基金业协会要求,除同业存单外的所有混合基金以及二级债基的基金经理,原则上应具备1年以上的含权产品投资管理经验或权益资产的研究经验。这一要求意味着,只管理过纯债产品的债券基金经理将无法单独管理“固收+”产品。

 

同时,根据要求,如果是两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的,要求至少有1个基金经理符合要求。与此同时,含权产品投资管理经验的定义取一个最大最宽的标准,可转债、权益类FOF经验也可算为相关管理经验;研究经验同等类比;并且产品的投资标的可以穿透。

 

“固收+”亟需回归初心,重新出发

 

近年来,在银行理财净值化、居民资产再配置的驱动下,“固收+”产品因其兼具股债资产双重属性,攻守兼备,成为资产管理市场上增速最快的赛道之一。据华安证券统计,2018年底“固收+”基金总规模为6401亿元,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其总规模已超2.5万亿元,翻了近四倍。

 

然而,原本正处于蓬勃发展期的赛道今年来开始“降温”,二季度,“固收+”基金首次出现净赎回。根据基金二季度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固收+”基金共有1584只,合计规模2.3万亿元,较2022年3月31日减少4.93%。尤其存量产品方面,二季度存量的“固收+”基金净赎回规模超1200亿元,为2019年以来此类基金产品净赎回的最高值。

 

这背后,主要与很多产品表现不及投资者的定位和预期有关。在今年市场大幅震荡的情况下,“固收+”基金不仅未能实现“稳稳的幸福”,反而业绩大幅回撤,甚至沦为“固收-”。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场“固收+”基金平均回撤为5.83%,其中有160只产品的最大回撤超10%,甚至有的“固收+”基金的最大回撤接近30%。

 

这就与投资者稳健的理财需求发生冲突,据悉,许多产品的实际操作是持续增加产品的股性特征,权益类仓位较高,数据统计显示,在今年一季度期间的固收+基金回撤较大的群体中,有超过八十只基金的可转债和股票仓位超过七成,这实际上已经超过了部分偏股型基金的弹性。

 

一家险资背景公募基金经理谈及该现象时称,这种情况已经脱离了产品设立的本意。他认为“固收+”产品,在比例上、收益上都要以固收为主。因为固收产品体现的是安全垫的作用,以固收为基础才更能体现追求绝对收益的理念。

 

在新的监管政策下,“固收+”是否将迎来新的发展?天风资管表示“固收+”窗口指导来临意味着固收产品进入更加规范发展期,固收产品想赢得客户认可主要还是要看产品的长期表现,而保障产品成绩主要是靠专业优秀的团队。

 

沪上一家公募相关人士表示,监管对于“固收+”基金的一系列规范背后是为了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严格规定权益资产比例,是为了界定产品的风险收益标准,以找到更匹配的客户。对基金经理提出要求,也是为了能更好地管理产品。而在理财不再“保本”、净值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固收+”产品仍有较大需求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