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道基金固定收益投资总监陈连权是“固收+”市场上难得一见的宝藏老将。说他“宝藏”,主要源于他投资上的“先知先觉”。在公募行业中,他既是“固收+”理念最早的提出者之一,也是最早将之付诸实践的基金经理。更与众不同的是,陈连权的“固收+”是与量化相结合,通过系统化建模、资产配置与量化风险管理打造出独树一帜的“固收+”产品。

 

结构性行情为主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量化而言尤其关键。接受采访时,陈连权总是强调,在他的框架里面,工作的重点都在前面,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建立一个低相关性矩阵,将不同策略、不同资产之间做好配置,在赔率、胜率之间做好平衡,在估值、基本面之间做好取舍。

 

基于量化的优势,陈连权的“固收+”会更偏胜率投资一点。在他看来,量化投资第一要义是“宽”。“第一,我并不追求在单一标的或者某个事情上要足够的深,我也不刻意的去寻找金矿和池塘,但是我要确保我的网是宽的。第二,网上的节点彼此是不相关的,这样的话,市场哪个点有收益,哪个地方有波动,我就可以尽快做出反应。”陈连权表示,“固收+”的第一要务,是管理好风险,通过多策略、多因子等系统管理好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以及股票的波动率风险,才能严控回撤。

 

展望后市,陈连权认为,结构性行情为主线,利于量化选股。中期而言,经济增长仍有挑战,资本市场出现系统性估值扩展的动力不足,但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新兴动能仍在向好,个股层面延续活跃分化,风格频繁切换。

 

从债券市场方面看,陈连权认为,今年以来,十年期国债利率大体围绕MLF下方10BP左右进行“折返跑”,在流动性进一步压缩风险溢价的过程中,当前较高的期限利差有可能成为较好选择之一,利率可能重新下行,面临有利建仓环境。

 

初代“固收+”老将再出山

 

陈连权有着复合的从业背景。2007年起,陈连权开始任交银施罗德基金金融工程部量化分析师,随后又任信用分析师、宏观及债券分析师,交银施罗德基金专户投资部副总经理。多年量化、宏观、债券的投研经历,为他独特的“固收+”策略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2010年开始,陈连权开始管理交通银行天添利的理财账户以及保本型专户产品,正式将“多资产”及“固收+增强”的策略付诸于实践,彼时公募基金市场尚未有“固收+”这一概念。“尝鲜之举”表现非常出色,在2010年至2015年的5年时间中,相关产品在持有人中广受好评,规模也实现了稳定增长。

 

2018年至2021年,陈连权暂别公募入职远海投资,担任投资总监。在私募期间,陈连权总结多年量化和固收增强的投资实践,全新迭代升级量化“固收+”策略体系,潜心把策略开发为系统,实现精细化、体系化管理,业绩表现更为出色。

 

2021年底,陈连权再次回到公募,出任博道基金固定收益投资总监。时节如流,如今的陈连权在投资经理的岗位上已奋斗超过11余年。Wind数据显示,目前市场上投资经理年限超过10年的现任公募债券基金经理仅有约70位,占比仅为6.7%。

 

绝非简单的股债搭配

 

回忆青葱岁月,陈连权缓缓说道:“其实最早提出的不是叫‘固收+’,‘而是债券+X’,它是以债券为基础,扩散到其他资产的产品形态,也就是多元资产。”

 

在陈连权看来,“固收+”产品的出现主要是源于利率下行和信用违约,使得债券的收益下降,但市场对基础回报还是保持着一定的黏性或者诉求,所以才有了“固收+”的产品。

 

2016年至2017年,面对债券熊市,市场人心惶惶,许多人都迫切想要向“固收+”转型,陈连权敏锐认识到,“固收+”绝对不是简单的加股票、加转债。

 

今年以来,部分偏债混合基金年内收益告负,并出现较大回撤,“固收+”变成“固收-”。此前,“固收+”大概念之下囊括的偏债混合基金产品范围过于宽泛,也仅对股票仓位进行了限制,将转债归入债券资产,导致风险收益特征不明确,这与原本设计“固收+”基金稳健低波动的初衷不符。

 

“目标如果是多元的,工具可能就要更多一些。”对于“固收+”的定位,陈连权想的很透彻,“如何管理好整个组合,怎么把不同资产串在一起,其实要做好两件事:一是把挑资产的活做好,选股的活做好;二是挑好以后,怎么串在一起,就是要把资产配置的活也做好。”

 

“稀缺的从业经验”“量化赋能的投资方法”这些标签让陈连权成为“不一般的宝藏老将”。尤其经历过私募阶段“固收+”的策略迭代,身为博道基金固定收益投资总监的他将执掌博道盛利6个月持有期基金。这位十余年如一日执着于“固收+”的老将,将再次在公募基金市场上,展现他的睿智与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