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作为首批获批的标准化“固收+”基金,博道和瑞多元稳健6个月持有期混合基金率先发行。该产品拟任基金经理、博道基金固定收益投资总监陈连权,对重新定义的“固收+”产品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并且形成了一套颇有特色的打法。


量化分析师出身的他选择用量化手段为“固收+”策略体系赋能。“对于普通人而言,心流难觅,情绪常随,而机器与模型却能一以贯之。”陈连权希望用量化模型提高投资的精细度,为持有人带来稳稳的收益。


“固收+”更多的是一种用户诉求


作为最早一批实践“固收+”策略的基金经理,陈连权对“固收+”有着深入的理解。在他看来,“固收+”更多的是一种用户诉求,可以大致定义为:在利率下行和信用违约出现的背景下,债券的收益率下降,但用户希望仍然可以获得“超越一般利率水平”的回报,同时又能尽量保持绝对收益特征。


“‘固收+’属于多目标产品,管理人必须在投资期限、波动率、收益率、流动性之间不断作平衡,以及在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股票波动率风险之间做取舍。”对于博道和瑞要实现的目标,陈连权想得很清楚。


在陈连权看来,越是偏绝对收益目标的“固收+”产品,平衡工作越要精细,单一的投资框架很难支撑。“我觉得,运气终有一天会离开。如果不能依赖运气,那就一定要找到一个符合市场之道的方法。”陈连权已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用多元的投资框架实现“固收+”的多重目标。


将固收、股票、量化有机统一


2007年,陈连权初入行,担任交银施罗德基金金融工程部的量化分析师。在随后的2008年,A股市场震荡,悲观者众。“当时我做了两个小模型,一个是测量宏观形势的流动性外溢,另一个是测量股票与债券之间的相对估值比较。模型给出的结果是卖债买股,事后来看,当时正处于股市低点。”这让陈连权感受到了量化模型的魅力,量化的窗就此打开。


探索的脚步并未停止,2010年起,陈连权开始管理交银天添利的理财账户及保本型专户产品,正式将多资产及“固收增强”的策略付诸于实践,彼时公募基金市场尚未出现“固收+”这一概念。“其实当初已经有多资产配置的雏形,底层资产既有纯债、可转债,也有基金、非标产品,还可以参加定增,再加上当时产品的刚兑要求,管理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大于现在的‘固收+’产品。”在陈连权管理的5年时间里,相关组合的规模实现了稳定增长。


多年量化、宏观、债券的复合投研经历让陈连权走上了一条不一样的“固收+”道路,将固收、股票、量化实现了有机统一。在远海投资担任投资总监的3年多时间里,陈连权进一步将策略开发为系统,实现更为精细、体系化的管理,历经多年实践,陈连权投资工具箱里的工具越来越多。


2021年底,陈连权带着他全新的系统化“固收+”投资框架,也带着守护普通持有人财富的初心加盟博道基金。


更精细地做好加减乘法


“如果只是简单地在马车上加一把火,它变不了火车,而且还可能着火。”在陈连权看来,“固收+”不仅仅是“+”,这套系统化的框架落实到具体的投资管理中,背后要做加法和减法,还要做乘法。


“加法是指获取超额收益,主要通过资产配置和选股来实现。”不合适的风险要减少,陈连权表示,主要从风险溢价的角度评估利率债、信用债、权益、因子的投资价值,战略性放弃信用风险溢价的收益,管理好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同时,通过多策略、多因子降低股票的波动风险,加入防御因子预防尾部风险。


乘法如何做?一方面,利用资产配置模型,确定股债配置比例。这其中包括战略性资产配置、周期性资产配置、资产风险配置、资产防御配置,从而降低资产相关性,提高组合抗波动的韧性。“当东方不亮时,西方也可以亮。”


对于博道和瑞未来的运作,陈连权总结说:“想要做好‘固收+’,让持有人有更好的体验,需要全盘考虑,利用多种资产或因子之间的低相关矩阵发生化学反应,取得乘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