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两年资金重点关注的“香饽饽”,红利资产必须榜上有名。

 

2021年以来,以中证红利等指数为代表的红利策略持续领先市场。

 

今年震荡开局之下,红利类资产再次领跑。今年以来中证红利指数收益高达10.48%,相对中证500跑赢了超15个百分点。而与行业指数相比,中证红利跑赢了同期29个申万一级行业指数,仅输给煤炭和银行指数。

 

插图1.jpg

 

01 红利资产,震荡市中的“减震”利器

 

在高增长、高景气行业相对稀缺的环境下,以景气为锚博取超额收益的难度提升,盈利稳定、且抵御市场波动能力较强的红利资产很“抢眼”。

 

而且与同样“抗震”的债券资产相比,红利资产的年化收益则更具吸引力,2005年以来中证全债年化收益率为4.82%,中证红利指数的年化收益高达12.86%,满足了大家在拥抱确定性的同时适当增厚收益的需求。

 

插图2.jpg

 

究其根源,红利资产独特的“抗震”属性从何而来?

 

从投资逻辑看,红利策略的收益来源主要包括资本利得+股息收益”

 

以相对纯粹的红利指数中证红利指数为例,据申万宏源研究测算,2016年以来,股息为中证红利指数贡献了最主要的收益,累计收益达40.36%;盈利贡献其次,累计贡献达27.97%(截至2023.12.31)。

 

由于股息率可以拆解为分红率与市盈率之比,因此高股息个股一定具有高分红或低估值的特征,或者二者兼具。想要实现持续且相对稳定的分红,需要公司经营相对稳定,有充沛的现金流,而低估值,意味着公司估值收缩风险较低,两者叠加造就了红利资产独特的防御韧性。

 

02 始于防御,但不仅仅只有防御

 

不少投资者将红利资产比作震荡市中的“避风港”,不过,红利资产的优势绝非只有防御。

 

我们将中证红利全收益与沪深300全收益指数做个比较:

 

插图3.jpg

 

近3年中证红利相对沪深300的超额收益明显增大,验证了刚刚我们所说的,红利策略具备独特的防御属性和一定的“抗震”效果。

 

但更为可贵的是,从更长时间维度,2014年至今的10年时间,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相较于沪深300全收益指数都有非常明显的超额收益。

 

截至2023年底,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过去十年累计涨幅226.35%,相对沪深300全收益的超额收益为143.27%。可见,红利策略并不是只适配弱市环境,而是能够穿越市场周期的长期有效投资策略,蕴含着先不败而后求胜”的投资智慧。

 

因此,从资产配置的角度出发,这类独特资产的加入可以帮助增加收益来源的同时降低资产组合的波动,提升组合韧性。

 

03 火了这么长时间,还能上车红利吗?

 

从2021年以来,红利策略已经持续亮眼了一段时间,可能有小伙伴担心,红利类资产是否存在泡沫,当前还能不能上车?

 

答案是YES。

 

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红利策略仍存在持续空间。

 

首先,从交易结构来看,高市场关注度不一定等于高拥挤,区别就在于是否存在“真实投资”,即存量的持仓占比和增量的成交热度。据东吴证券测算,红利指数换手率相比万得全A换手率维持在30%-50%区间,相对稳定,成交额占全A比在4%-5%左右,仍有上行空间。

 

其次,指数估值整体并未提升,股息率优势依然显著。

 

一方面,中证红利指数并未出现明显估值提升,截至1月底,当前PE(TTM)为6.31倍,PB仅0.70倍,分别处于19.41%和11.61%的历史低位。

 

另一方面,中证红利的股息率仍有明显优势,截至2023年底,以中证红利指数为代表的红利类资产当前股息率为6.20%,处于历史较高水平。随着降息政策落地,未来我国长端利率或仍将下行,对红利策略形成利好支撑。

 

插图4.jpg

 

最后,从配置角度看,我们用中证红利指数的股息率减去十年期国债利率作为股债利差,判断红利资产的性价比。

 

当前息差处于历史高位90%范围内,这意味着红利相对债券而言有着更高的投资性价比,此时不失为一个上佳的布局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