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节选)


熬过2022年,基金经理孙文龙加盟新东家博道基金后的首只基金,将在2023年首个交易日(2023年1月3日)迎来首发。


孙文龙于2010年加入国投瑞银基金,截至2021年末离职前他在老东家从研究员干到基金经理,再到基金投资部总监。和孙文龙类似,博道基金也有着明显的“新人老将”痕迹,5名高管均出自交银施罗德基金,被称为“小交银”。


这并非个例,而是公募基金行业贯穿于24年发展历程中的“相继血脉”:铁打营盘培养出了精兵强将,出来后有些兵去了别的营盘,有的直接当了将军,建立自己的营盘。就这样,新老营盘相互交织,士兵将军生生不息,繁衍出了这一超26万亿元的资管大阵营。

 

上海滩是中国公募第一重镇,根据银河证券数据,按资产净值全口径计算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上海公募机构管理规模为9.84万亿元,远超过深圳的6.69万亿元和北京的5.62万亿元。孙文龙从复旦大学金融学硕士毕业后,于2010年7月进入国投瑞银基金上海总部,历任研究员、高级研究员、基金经理、基金投资部副总监、总监。他从2015年1月开始管理公募基金,他管理时间在3年以上的国投瑞银新兴产业混合等多只产品,任职回报均超过100%,个别基金收益还超过了250%。


2021年末孙文龙从国投瑞银基金离职,于2022年初去了同在上海的博道基金。这是一家成立于2017年6月的个人系公募,最初是一家私募基金公司,后来通过“私转公”后变为公募基金公司。在公募圈,博道基金被称为“小交银”,5名高管此前均是交银施罗德基金核心骨干,他们出来后一起创立了博道基金。比如,博道基金董事长莫泰山曾是交银施罗德基金总经理,总经理沈斌曾是交银施罗德基金市场总监;副总经理史伟曾是交银施罗德权益投资部副总经理。

图片图片 

Dingtalk_20221223163605.jpg

(来源:基金公告)

 

24年间,基金行业不仅实现了从0到1的蜕变,更是实现了高速蓬勃发展。上述代际相替的一个个创业和跳槽故事,只是中国公募发展史上的一个个小片段。任何一个行业,发展历程都会伴随着公司主体增多、人员流动加快,甚至还会出现分化与分工细化现象。比如公募行业分出基金公司和基金销售公司,各自领域都有着明显的“马太效应”。但最为精彩的,依然是人的故事。


在王宏远早期那个年代,搞金融的人是少数的,资本市场的公司主体和交易活跃度远不如现在。公募基金的成长过程,也是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逐渐建立的过程。加上经济体量迅速增长,资本市场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在一个高学历高智商群体扎堆的地方,价格信号对人才资源配置的效率自然会比其他地方高;另一方面,现在的公募基金领域的公司类型众多,既有国投瑞银基金这类老牌合资公募,也有鹏扬基金这类机制灵活的个人系公募,促使人才流动的因素除了经济报酬本身外,公司机制和人才之间的磨合情况,也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孙文龙在国投瑞银基金不可谓不优秀,为何会选择去一家个人系公司?


基金经理出圈是近几年公募发展的一大特点,少数个别的人气基金经理赚足了市场流量,也给基金公司带来了可观的增量规模。如此热闹喧嚣,基金市场逐渐出现了虹吸效应:吸引来越来越多非金融出生的高学历专业人士,尤其是以生物医药、电子半导体、航空航天、工程机械等理工科专业的博士。包括孙文龙,早年有过一段时间的实体企业经历,后来回复旦读研后才去了金融机构。市场开始追问,几乎所有专业的高端人才都来搞金融,这正常吗?


这样的追问属于价值判断,并没有标准答案。但从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发展史来看,经济报酬在不同产业之间的分配,会随着不同的经济阶段呈现出“轮动”状态。他们所做的决策,也只是基于自身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在这些聪明的头脑里,跳槽所考虑的因素,远不止于经济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