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跟随最早的“量化投资者”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体系,行成了一套最基本的投资框架。选股的时候,选那些便宜的或者安全边际较高的股票,同时,对所持组合进行分散配置,以此来尽力实现“最小化投资亏损的几率”和“最大化持续盈利的能力”。

到这里,是不是就完事大吉了?并没有。

我们知道,有一个管用的投资策略只是成功的一半,甚至连一半都没有。

在《聪明投资者》的第8章中——投资者与市场波动里,格雷厄姆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市场先生,他可以对任何股票提供无限的流动性。假设你现在持有一家公司1000股每股10元的股票,这位市场先生每天都会来敲你门,并且给你一个报价,你可以选择以当天的报价把自己手中的股票卖给他,或者向他买入更多的股份。

有的时候市场先生的心情很不错,那他的报价就会很高。有的时候心情不好的时候,他的报价就会很低。

那么作为一个理智的价值投资者,你会根据市场先生每天提供的报价来决定你手中持有的这1000股股票的价值吗?当然不能。

价值投资最关键的就是坚持,说得通俗点,叫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它的对立面则有两种表现形式:

1)当买入股票之后,股票短期内继续走低,也就是市场先生给了你一个很低的报价。你突然觉得,我去,难道是我判断有误?我还是及早止损吧。于是在价值还没有被反映之前,就早早离场。

2)当买入股票之后,股票短期内持续走高,也就是市场先生持续的给你很高的报价。这时候,虽然内在价值还没有被完全体现,但是你已经拿不住了,想趁早获利了解,于是也提前离场,而错过后面的主升浪。

这两种行为学上的认知缺陷,也间接了促成了为什么价值投资已经存在于世上上百年,但仍然能够赚取超额收益的真正原因。不理性,不坚持是股票投资最最最大的敌人。

因此有一个量化的投资策略,并不是终极目标,人们经常疲于寻找所谓的超额收益,没想到这个寻找热点、寻找概念题材的过程本身导致了为什么平均投资者的收益远远不如被动指数投资的表现。

而量化投资者正是基于此,决定用模型或者一系列原则,来解决这个问题:克服人性的弱点。

情绪化是人性普遍的弱点——盲从、贪婪、恐惧,糟糕的情绪往往导致糟糕的投资。而通过利用数学、统计学、信息技术等方法,纪律性地根据模型的信号来执行,就能做到中间不夹杂人性的主观意见。这无疑回避了人性的弱点,也可以克服认知偏差,使得每一个决策更为有理有据。

当然,量化模型也比人脑更具系统性。人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当一个资本市场只有100只股票时,对定性投资基金经理是有优势的,他可以深刻分析这100家公司。但在当前一个庞大的资本市场中,宽客们的信息处理能力优势就显现出来,各种模型能捕捉更多的投资机会,拓展更大的投资范围。

事实上,从纪律性、系统性出发,量化的投资者们最终取胜的秘诀是概率。通过不断地从历史中挖掘“有望在未来重复的历史规律”并且加以利用,用系统的方法,筛选出一组股票取胜,而不是靠压中一个或几个股票取胜。

只要在这个市场中,我们每天都要被市场先生来敲门,受到市场先生的各种诱惑和恐吓。面对这个,量化投资者用模型和机器语言将市场先生挡在门外,用纪律化的投资,来杜绝人性的见异思迁,从而经受得住市场先生的考验,在低于市场表现的时候拿得住,如果拿得住,那最终市场先生都会将超额收益返还给你。

就如格雷厄姆在《聪明投资者》这样说道:从根本上讲,价格波动对真正的投资者只有一个重要意义,即当价格大幅下跌后,给投资者买入的机会,反之亦然。在除此之外的其他时间里,投资者最好忘记股市的存在,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股息回报和企业的经营成果。

说到这里,笔者的目的其实也是想告诉大家投资,其实并不在于说要有新的算法或者做各种各样新时代的调整,关键还是在于坚持。

你始终要相信的就是,当你买入后并持有的时候,时间是有价值的。如果短期内没发现价值,那说明你持有的时间还不够。